24字价值观如何成为价值

2014年02月13日10:31  新闻专栏  作者:刘雪松  
这些中国人几十年来眼熟得已经麻木的名词,组合出一种令人眼睛一亮的美感。 这些中国人几十年来眼熟得已经麻木的名词,组合出一种令人眼睛一亮的美感。

  24个字的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”本身不是新闻。但昨天人民日报在报眉位置以彩印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时,惯于在官媒中捕捉政治信息的人们,还是在这种耳目一新的传播方式中,感受到了一种低调的奢华。

  与一年前那句怨妇式的“80后为什么暮气沉沉”遭遇受众反感与反弹相比,24字的核心价值观,收到了出人意料的正能量回应。这些中国人几十年来眼熟得已经麻木的名词,组合出一种令人眼睛一亮的美感。

  不是口号式的那种高端,不是说教式的那种大气,也不是强加灌输的那种上档次。24字基本内容,虽然首次出现在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,但这些一字不差的内容,经过时间的积淀,今天传播出了一种朴素感、亲近感的效果。人们忽然发现其实自己并不暮气沉沉,发现被要求“培育和践行”的这些内容其实正是自己寻寻觅觅的向往,发现被冠以中国特色、社会主义等高端大气上档次标签的核心价值观,其实充满着普世意义的、人类社会上下而求索的普遍公约数。

  富强、民主、自由、公正、爱国……24字价值观内容,不因社会主义制度而刻意另辟蹊径,不因处在初级阶段而设计得看上去很美。国家、社会需要的,也是公民个人所追求的。而在三者的价值目标、价值取向、价值准则中,首当其冲的富强,正是“马上有钱”的富民强国之梦。而民主、文明、自由、平等、公正、法治等半数以上的内容,体现了公正公平、自由民主等这些曾经敏感过的词汇,在国家治理和公民向往中的权重,表明依法治国、公民权益同样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被膜拜的程度。人们在这些文字中,看到了执政者不避讳、不推诿、不躲闪的自信,感受到了这些曾经空泛的字眼,因为权重的突破而变得抢眼,因为普世的接轨而变得亲切,因为十八大以来看群众脸色、走群众路线、老虎苍蝇一起打等实际探索与践行而变得具体和实在。

  理想推动社会进步。24字核心价值观,作为具有人类普遍价值的理想,不会像有的人想像的那样,只要“为人民服务”五个字就可以替代的。也不会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境界而虚渺抽象。所有24字,既描摹的是理想追求,又揭开的是现实短板。既是执政者的向往,也是民心所向。一个没有共同理想追求的社会,这个社会中的每个成员,都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价值。他们中可能有的收获了钱,有的收获了权,但因为没有集体的核心价值的公约数,它完全可能不仅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,反而是对社会价值的掠夺与伤害。

  24字的价值观,转变为人人可以分享收获的价值,干打雷不下雨不行,光挑刺不参与也不行。关键是要用实实在在的创富攻坚、公正公平的法治铁腕、和和美美的道德行动,把这24个字的理想之灯,在所有的人心中点燃。中国已经不能再喊口号、不能再包空心汤圆了。少说多干吧。中国梦圆不圆,与这24个字是不是到处传播在会场上、粉刷在街道上,关系不是太大。

  (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立场。)

文章关键词: 价值观 喊口号 中国梦 24字
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
推荐阅读

热文排行